导致低钾血症的12种综合征
导致低钾血症的12种综合征
1.Cushing综合征( Cushing syndrome,CS),皮质醇增多症(hypercortisolism)
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皮质醇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库欣病(Cushing disease)是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或ACTH细胞增生,分泌过多ACTH,引起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
临床上表现为库欣综合征: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骨质疏松及精神神经异常等。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在生理情况下,皮质醇具有一定的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而皮质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和醛固酮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当,因此,当过量的皮质醇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时,其水钠潴留及排钾的作用显著增强,致使血钾降低。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PA),又称Conn综合征。
是指肾上腺皮质病变而分泌过量的醛固酮,致血容量增多进而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血浆高醛固酮与低肾素,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压。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主要是过多的醛固酮潴钠排钾而使血钾降低。
3.Liddle综合征:又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1963年Grant Liddle报道了表现为容量扩张性高血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的家族性疾病,以后又不断有类似病例报道。这些患者还表现为对盐敏感、血清醛固酮与肾素水平低下,因此就把这一疾病称为Liddle综合征。
是由上皮钠通道(ENaC)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单基因遗传疾病。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由于上皮钠通道基因突变致使该通道活性增强而使Na'的重吸收增加 ,反馈性抑制K+的重吸收,使得尿钾排泄增多进而导致低钾血症。
4.Bar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 BS)
1962年Frederic Bartter和其同事报道了2名表现为低钾、代谢性碱中毒、高醛固酮血症、高肾素血症、血压正常的患者。此后又陆续有家族性类似病例报道,因此就把这一类表现的疾病称为Bartter综合征。
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又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低钾血症等,属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离子通道病。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由于肾小管髓伴升支粗段盐的转运显著减少或缺乏,NaCl重吸收减少,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以及到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增多,Na+-K+交换增加,K+排泄增多,引起低钾血症。
5.Gitelman综合征( Gitelman syndrome , GS),也被称为“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
曾被认为是另一种Bartter综合征。
现认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病种,临床表现上主要以低镁血症和低尿钙区别于Bartter综合征,总体表现较轻。
Gitelman综合征的起病都在6岁以后,许多病人成年后才被确诊。
由编码肾远曲小管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的SLC12A3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目前已知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病种。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NCC的功能改变,使得远曲小管对Na* ,Cl重吸收障碍,血容量下降,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钾排泄增多进而导致血钾降低。
6.肾动脉狭窄:( Renal artery stenosis , RAS)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变窄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脏低灌注。
最常见的两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
一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50% ,可发生在肾动脉起始部位,主干或其主要分支。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狭窄的肾动脉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素分泌,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导致低钾血症。
7.I、II、I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
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
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AG)性代谢性酸中毒;
②电解质紊乱;
③骨病;
④尿路症状。
大多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
本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分为近端和远端RTA。
现在多采用按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
I型,远端RTA;
II型,近端RTA;
IIII型,兼有1型和2型RTA的特点;
VI型,高血钾性RTA。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
I型,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
II型,又称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近端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障碍
I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与近端之间而靠近远端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发生的酸中毒。
同时存在I型、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者,称为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以I型RTA最为常见。
8.白血病
有40%-60%白血病患者会出现低钾血症。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
1.溶菌酶尿使肾脏排钾增多,少数病例可能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肾脏而引起肾源性失钾。
2.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更高的Na+通透性,当细胞内Na+增加时,可激活细胞膜上Na+-K+-ATP酶,使细胞摄取K*增多,而且与正常细胞相比,白血病细胞具有更高的呼吸耗氧量,进而使Na+-K+-ATP酶活性增高,K+向细胞内移动增加。
9.Fanconi综合征( Fanconi syndrome,FS)
也称Fanconi-de Toni综合征、骨软化-肾性糖尿-氨基酸尿-高磷酸尿综合征、多种肾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
本病在国内罕见。
是由于多种原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引起的肾脏近端小管非选择性功能缺陷性疾病。
临床表现:生长缓慢、佝偻病、酸中毒、多尿、脱水和低钾血症。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ATP生成和转运障碍,而无法维持钠共同转运通路,导致近端小管K+转运异常,使大量钾从尿液排出而致血钾降低。
10.肾素瘤,又称原发性肾素增多症, Robertson-Kihara综合征
临床上大约2/3的肾素瘤患者出现低钾血症。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肾素及高醛固酮血症,由于球旁细胞瘤释放大量肾素,继发醛固酮增多而致排钾增加。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由于良性的球旁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肾素(少数是由于Wilms瘤、肾胚胎瘤透明细胞癌等异位内分泌,故亦总称为肾素分泌瘤),导致高血压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性失钾及低血钾症。
11.17α-羟化酶缺陷症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17α-羟化酶缺陷症使人体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分泌紊乱,性激素合成障碍影响胎儿期男性性器官分化,使男孩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形态,可有假两性畸形;女孩表现为性幼稚。
致低钾血症的机制:编码该酶的CYP17基因突变,使肾上腺皮质醇及性激素合成受阻,ACTH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增生,皮质酮及11-去氧皮质酮合成增多,临床上可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钠潴留、血容量增加。